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指引与新方向,标志着中国㊣媒体融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向与全球智能技术浪潮的掀起,共同推动学术界2024年媒体融合研究的新变化,一系列重要理论化成果值得系统检阅,以更好面向未来。
自2014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十年。历经十年发展,媒体融合成为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国家与地方各级媒体组织㊣积极推进传播内容、传播机制、传播平台、传播㊣技术等各方面建设,在持续的变革与发展中行稳致远。2024年,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通过,媒体融合有了全新的战略和使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成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指引与新方向,标志着中国媒体融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向与全球㊣智能技术浪潮的掀起,共同推动学术界2024年媒体融合研究的新变化,一系列重要理论化成果值得系统检㊣阅,以更好面向未来。
媒体深度融合作为主流媒体变革与发展的核心议题,始终吸引着业界的广泛关注。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基于对现代㊣传播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媒体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明确提出要“构建与全媒体生产传播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全面推动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界积✅极㊣响应,学者们围绕多个维度展开对话与交流,主要聚焦于变革逻辑、实践路径以及内容深化三大内容。这场学术盛宴不仅为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未来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升级绘制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
(一)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背后✅逻辑的探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问题,涉及系统整体的平稳运行以及结构内不同层级之间的良性互动问题。媒体融合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运行整体,其内部功能和管理体系的变革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规律。只有遵循相应的逻辑进行调整和运转,才能够掌控好变革的全局。这不仅要求我们将媒体融合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系统中去理解,即“从系统论的理论逻辑出发,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出发,把它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适应媒介化生态性革命的背景以及推动中国传媒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中进行系统思考”[1],以此来准确把握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求的背景、意义和内涵,还必须适应时代需求,在变革过程中熟练掌握与运用数据思维[2],具体包括场景数据、流量数据、财务数据等[3]。这说明研究者们意识到主流媒体系统适应变革的内部逻辑性问题,关注到主流媒体内部的体系及逻辑结构,尝试基于相应的理论逻辑来理解主流媒体的未来走✅向。
(二)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实践路径的探析。一方面,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局,需要从宏观上把握主流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格局,找准“技术应用、内容生产、资源配置、差异化发㊣展”四个着力点,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4]另一方面,诸多已有的媒体融合实践也为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如“第一视点”专栏浙江区域的实践说明可以以点带面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5]、天府融媒联合体的实践证明以协作互构的区域性融合模型的方式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可行性[6]、深圳特区则在实践中更加侧重内容供给[7]、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依靠自主研发的算法应用作为自身变革的助益[8]、上海报业集团提出“精新”改革促进自身变革[9]。这些对于推进路径的具体化探析,能够为接下来从中央到区域地方各级主流媒体变革提供重要的参考经验,指明未来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以及主流媒体的变革趋向。
(三)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内容的深化。未来在开展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更加关注技术、场景、机制、流量、媒体角色等㊣方面,“推进新技术新应用,进行场景拓展与机制创新;注重流量和效果,增强互联㊣网思维;夯实全媒体传播体系中㊣主流媒体的枢纽角色,增强多元行动✅者的专业韧性”[10],才能在未来发展变革的过程中与过去的媒体融合状况区别开。这对于国际传播格局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即“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支撑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以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支撑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改革促动与科技赋能,把制度、组织、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11],从体系支㊣撑、机制改革、优势赋能三个角度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国际传播内容深化✅提供了新的切入角,也为主流媒体构建健✅全舆论体系、把握前沿内容阵地提供了新思路。
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中,媒体融合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为2024年新的政策理论基础,也为主流媒体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相关延展性文献研究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明晰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未来发展的进程中,在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内容深化等方面需要着力的方向,实现媒体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的变革与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性变革的重要动力。对于媒体融合而言,新质生产力为主流媒体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其有机会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获取更多的发展主动权支撑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基于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以及㊣相关实践经验,传媒领域内引伸出媒体融合新质生产力,建构起主流媒体变革与发✅展新的话语体系。
生产力主要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使其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的物质力量”。[12]在提升媒体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要素,通过全要素夯实生产的物质基础来提升生产力。传播范式的逐步建立、传播体系的深化㊣改革、传播机制的日✅益健全,为媒体融合趋势下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奠定了深入发展的基✅底。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在增强㊣新型融合人才牵引力、激发资源要素供给活力、驱动新生产工具支撑力的建设路径中,构建基于‘社会协作—人机协✅同’的数智化全媒体传✅播”,充分激发媒体新质生产力中人才、资源、工具等要素对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支撑作用,反之,这种全要素的激活与生产率的提升也会增强媒体新质生产力。需要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全要素对于媒体融合体系的赋能也是有路径可循的,如“智能媒体的新质生产力以知识生产主体、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主要特征和发展逻辑,并在智能采集、智能生产、智能分发、智能经营、智能管理㊣等应用场景中进㊣行全域赋能”[13]。在主流媒体结构性变革与✅高质量发展时,需要媒体通过优化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借助新质生产力全域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媒体融合深入挖掘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以优化媒体资源配置、激发新的生产要素等方式刺激媒体生产力提升。当前媒体融合的实践成效包括小切口、轻量化、易转化㊣的新闻产品,突破媒体边界的协同的资源配置方案,以政治职能为首的社会深度连接的新闻观念。[14]这说明媒体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案,通过对生产力范畴内生产资源的重构,获得革命性的新进展。这里所指的资源配置既包括媒体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统筹,也包括媒体与媒体、政府、互联网平台等之间的外部资源协调。此外,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平台以及省市县媒体传播驿站网,整合媒体平台资源,实现以生产力发展推进生态关系的变革。[15]可以看出,资源合理配置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使场域里的行动者获得更多的支持,在协调之中把握主流媒体变革的发展方向。
与过去传统的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力源的改变,它无须像过去一样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不断投入驱动生产,而是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推力。[16]在媒体融合领域中,媒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主要是以技术为支撑优化生产力要素组合,推动媒体融合与变革。这为我们从技术赋能与功能拓展的角度来理解媒体融合与变革中媒体新质生产力的架构路径、了解传媒业内部系统架构经由新技术赋能后的新样态、新特征提供了切入角。[17]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突破为新闻传播创新提供的驱动生产力,具体表现在“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内容生产、精准匹配用户需求的传播渠道生产、智能技术成为传播者的机器主体生产以及人机传播过程中的新型人机关系生产”四个维度。[18]通过技术视角对新质生产力的解读,不难发现,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作为新生产要素已经嵌入媒体融✅合尤其是主流媒✅体变革中,正在提升媒体新质生产力,推进全媒体传播系统的建设。
智能技术不断迭代演进,影响着媒体融合与变革的实践形态和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分析大型数据集来学习模仿人类行为和创造力,可以识别模式、使用这些模式进行预测或生成新内容。”[19]从5G、云计算、算法推送、机器㊣人㊣写作、虚拟主播到如今以ChatGpt、Sora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与震荡冲击着媒体融合的进程,改变着媒介的发展形态。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对过往媒体融合形态与形式的重大超越,重塑了媒体融合与变革的技术布局。人们可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演变的进程中,看到技术更新迭代速度之快,媒介变革力量之强。在新兴智✅能技术浪潮的推进下,主流媒体基于传统的传播体系建设,打造出可持续进化的智能媒介生态系统,实现了融合形式形态上的新超越。这场以大模型、算法和智能体等为基础的超级数字融合打通了文本、图片、语音和视频的媒体形态,贯穿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智能媒体。[20]这为媒体融合过程中产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成方式重构了新闻业的生产方式[21],可以大幅度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22]。通过建立起以数据库为驱动的大语言模型,可以生成更多高质量内容,凭借自动形成的源源不断的新选题,形成优质的✅独家新闻资源。[23]
然而,“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采纳和技术创✅新,而是㊣复杂的范式重构”[24]。智能技术变革注定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路程,它在加速媒介融合理想变为现实的同时,也会带来转型的阵痛和转型过后长期发展的挑战。新兴智能技术赋能的主流媒体变革必然涉及整个媒介形态与结构的变动。过去大众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应对技术变革的挑战,需重新认识媒体融合发展与变革中的三个关键性✅问题,即“实践论层面的内容和知识生㊣产与创新性、认识论层面的技术幻觉与真实性,以及价值论层面的意义传导与异质性”[25]。此外,针对智能传播技术应用对于现实中“媒体融合真问题”的解决,智能传播研究应用目标在媒体融合发展与变革中需要关注的三个理论性应用问题,包括将新兴传媒产品的形态作为媒体融合赋能缺乏进一步阐释、智能媒体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信息与用户的精准匹配层面,以及智能媒体建设中不同领域视角的㊣研究鲜有对线]这呼吁研究者们重新理解媒体融合的实践与发展,应依据新✅的趋势重估旧有媒体形式,超越过去的媒体形态、形式,寻找新的范式与路径,重新思考中国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问题。
智能技术所带来的超越与发展是不容小觑的,对于媒体融合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新兴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关乎未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成败。研究者们对于智能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技术发展环境下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所需关注的要点,为智能技术应用与媒体深度融合建设提供新的方㊣向。
媒体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语境下国家战略建设与发展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媒㊣体融合与变革发展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特色构建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支持。基于此,新闻传播学界持续性关注着中国式现代化维度下的媒体融合与变革的发展动态,并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经验性和系统性的内容。
虽然“媒体融合”概念是一个舶㊣来品,但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媒体融合“自主建构的中国特色话语,逐渐替代了其原初所指,形成了㊣自㊣身独特理论体系”[27]。通过这些年来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中国的媒体㊣融合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主导的媒体融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中央厨房”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始终结合中国媒体语境,沿着中国逻辑进行相关建设活动。“中国式㊣媒体融✅合”的概念也愈发清晰:既具有“全球视野下媒体融㊣合的技术与产业共性”,同时又“呈现出其✅与特定历史、政治与市场相互构造的独特性”[28]。从技术、市场和政治“三重逻辑”交互下回望✅过往发展十年,中国媒体融合实㊣现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稳步推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着重要战略意义。[29]一言以蔽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媒体融合特色✅构建“通过㊣守正创新推动传播体系现代化,通过价值㊣升级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力求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30]。
“作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媒体融合实践逐步向纵深发展,成为了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武器。”[31]主流媒体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装置,在国家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前的研究中,对于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等方面。在过去一年的研究中,突出✅之处在于看重的✅是媒体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以及具体实践情况。换言之,媒体深度融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逻辑耦合”,两者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进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合法性认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2]。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中,当前主流媒体在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的过程中面临与群众脱节等现实挑战。[33]因此,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迫在眉睫。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媒体融合已然成为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骨架的血肉。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中国媒体融合在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和构建自身特色,加速中国传播体系以及现代化的建✅设。媒体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阶段性探索,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通过理解中国式媒体融合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逻辑,不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为接下来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尺度。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下,平台化成为中国主流媒体转型为新型数字平台的重要建㊣设路径。从最开始的“三网融合”、“两微一端”的媒体平台矩阵构建到如今的自主可控数字媒体平台建设,平台化思维深深嵌入媒体融合的进程中。主流媒体需要打造强大的网络平台,将优质㊣资源汇聚在一起,实现优化配置。2024年,主流媒体的平台化建设依然是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者们将目光更多聚焦于主流媒体平台化㊣建设经验与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平台化整合调✅配资源赋能地方媒体融合发展。
地方媒体融合发展是推进媒体融合国家战略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媒体融合攻坚克✅难的关键点,为中国式现代化特色建设提供了重要实践经验。在地方㊣媒体融合建设的过程中,平台化的嵌入有效促进了资源稀缺的地方媒体的升级与转型,实现对媒体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尤其对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媒体而言,“体制创新、平台建设、移动优先、产业拓展”关键环节的建设为地方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34],如阿克苏地区通过媒体平台建立起全媒产㊣业链条带动了当地电商产业发展,打造了地方产业发展新优势[35]。由此可见,地方媒体基于顶层设计,深化内部改革,整合平台资源,能够有效发✅挥“造血”功能,推进媒体全面融合转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此外,在地方建设的过程中,平台化的资源配置也有效促进了地方媒体参与到基层治理中,融媒平台的资源整合有效建立起了信息池、资源池、数据㊣池和价值池,构建起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模式,为地方治理与发展提质增效。[36]基于此,有学者提出可以将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成一个综合性治理平台,形成一体化的服务标准,纳入多元㊣基层治理主体,沉淀到具体数字平台建设中。[37]
平台化的战略运营为媒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媒体融合一体化战略下,如何有效把握平台化建设成为关键问题。[38]当前主流媒体的平台化建设已经初具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区县媒体在当前平台资源融合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逻辑倒灌问题,地方区县级媒体为了获取上级媒体支持、市场资源而过于强化与上级媒体之间的隶属关系,模糊了新✅闻媒体的运营边界。[39]㊣其二,地方媒体平台化的过程中,不同层级的融媒体平台在互动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形成以服务为主导的逻辑,可能会使✅平台✅开放与融合的过程出现停滞。[40]平台化的搭建以及平台套嵌模式生成后,可以通过平㊣台网络的扩张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媒体融合体系中,发挥平台的基础设施功效。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多个主体共存的情况下理清平台的主导逻辑成为关键。尤其是地方媒㊣体平台,在与上级平台套嵌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媒体融合发展机制,才能真正地让平台化赋能于媒体融合发展。
当前,在中央、省、市和县四级融合的主流媒体平台化体系日益完善✅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建构起新的平台话语体系,形成平台融合范式,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在此期间,地方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平台化的赋能是不可忽视的。应注意到“融合是资✅源的联动、内容的共享,通过人员的协同、运营相融,进而达到㊣产业并举”[41]。平台虽然能够将资源进行整合配置,但是在搭建和使用平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媒体融合不同层级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台化媒体融合逻辑,这些都仍有待进一步建设。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与国际形势的㊣复杂化,“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正在迎来提质增效的重要转型期”[42],对外传播体系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与转变。在过去㊣一年中,新闻传播学界对此话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对中国叙事表达下新的国际传播优势建设,尤其是边境区㊣域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优势建设,以及对于重大国际✅话题的国际传播优势建设方面。
边境区域的国际传播空间包含着国与国之间多元化的交往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国际㊣传播建设的薄弱区域。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边境地区的国际传播活动展现出“传播双向性、文化接近性、政治复杂性、交流丰富性”等特点[43]。在边境区域主流媒体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主流媒体在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国际传播中有着自身的特色与优势[44],这展现了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中我国主流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当前边境地区国际传播建设方面,主流媒体在传播系统中占据主导位置,有效利用边缘地区的边缘特点,将位置的特殊性转化为在国际传播中的区域优势。在边境区域媒体融合优势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还增强了中国边境地区对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国际传播风险的应对能力。
这也为接下来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指明了方向,即致力于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感受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在当前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中,核心要求在于“推进中国故事走向海外”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45]㊣在媒体融合与变革中,中国主流㊣媒体积极建构国家话语体系,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重大的国际议题时,会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表达进行话语呈现。在面对生态题材时,融媒体视听内容呈现构建起融媒体生态题材话语模式,以独特的视听表达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图景,讲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故事。[46]面对巴黎奥运会大型国际赛事,主流媒体✅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大型赛事国际传播的创新形式展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叙事。[47]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课题,主流媒体需㊣加强全球传播合作,利用国际平台和资源实现跨文化交流与传播。[48]可以看出,在当前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建设中,主流媒体正在逐步提升自身国际传播效能,不断改善自身国际传播水平,打造更加优质的国际传播产品,为国际传播㊣增添效力。
在过往的对外传播体系中,媒体更多是✅重视对外宣传,未能获得预期中的传播成效。不过,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媒体平台融合颠覆✅了过往的传播环境,重新构建了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也变得更为丰富多样起来,展示出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所在,在媒体融合语境下传递中国㊣叙事新表达。
从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24年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各级媒体的融合转型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媒体融合这一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些年一直保持着线年,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提出,不仅㊣是对过往媒体融合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指引与新方向,标志着媒✅体融合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入、系统㊣且全面的变革阶段。
在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需建立在深刻把握变革逻辑的基础之上。这要求我们从系统论的理论视角出发,将媒体融合视为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深入剖析其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变革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我们还需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语境,将媒体融合置于国家发展全局中进行系统思考,以确保变革的方向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主流媒体已经步入深度融合变革阶段。如何波澜不惊地应对这些新变化,成为当前媒体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当前有不少关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研究,仍然只是停留在对于旧有话题表层上的阐述,多是一些比较空洞的高谈阔论,对于实践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讨论不多。因此,尽管诸多研究者已做✅过相关的经验总结与分析,也寻找到了一些新的切入点,但是并没有提出太多具有突破性的观察视角。但值得欣慰的是,研究者的学术视野正在拓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重㊣不同话题、理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为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提供了不同的切入视角。将不同的议题结合在一起,以一种具有超越性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注重不同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这亦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了综合性、全局性的考量。
总之大型活动,中国的媒体融合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是一个不断摸索向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们需要守正创新,充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语境,在持续性的交流与对话中获得对于媒体融合问题的新认知以及理解的新维度,为中国式媒体深度融合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理论范式创新研究”(批准号:21&ZD318)成果】
[1]丁和根,李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理论逻辑与行动方向[J].传媒观察,2024(S2):5-8.
[2]黄㊣楚新,贺文文.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J].青年记者,2024(✅10):30-✅33.
[3]张志安.答“新型主流媒㊣体”之问 探“系统性变革”之解:澎湃新闻的十年启示[J].传媒,2024(18):15-17.
[✅4]黄楚新,贺文文.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J].青年记者,2024(10):30-33.
[5]方兴东.以点带面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路径探析[J].新闻战线]曾祥敏,刘思琦,张华.自主、协作㊣与互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区域性探索——基于天府融媒联合体的研究[J㊣].新闻界,2024(11)86-96.
[7]刘大岭,黄浩.以内容供给侧改革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J].新闻战线]孙锦铭,沈湘玉.算法创新助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J].新闻战线]李芸.以“精新”改革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J].新闻战线]张志安.以应用传播创新实践探索媒体系统性变革:2023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分析[J].新闻战线㊣]陆小华.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三个关键选择[J].新闻爱好者,2024(10):4-8.
[㊣13]漆㊣亚㊣林.新质生产力全域赋能:智能媒体高质量发展新路向[J].编辑之友,2024(✅06):74-83.
[14]✅蔡雯,汪惠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国媒体深度融合新命题:动态的专业边界调和与新闻资源配置[J].当代传播,2024(㊣03):4-8.
[15]刘大㊣㊣岭,黄浩.以内容供给侧改革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J].新闻战线]蒲清平,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1):77-85.
[㊣17]强月新,胡阳.技术赋能与功能拓展:传媒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阐释[J].中国编辑,2024(05):16-21.
[18]匡文波,姜泽玮.智能㊣媒体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运作逻辑与实现路径[J].中国编辑,2024(07):29-35.
[20]㊣方兴东,顾烨烨,吴可儿.Sora冲击波下的媒体融合:重新理解媒体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未来传播,2024,31(03):2-14+131.
[21]王辰瑶,秦科.嵌入实践的技㊣术:“自动化”对新闻业意味着什么[J].新闻与写作,2023(09):92-103.
[22]史安斌,刘勇亮.从媒介融合到人机协同:AI赋能新✅闻生产的历史、现状与愿景[J].传媒观察,2023(06):36-43+2.
[23]胡翼青,黄悠然.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媒体融合:基于产能的视角[㊣J].中国编辑,2024(05):28-34.
[24]喻国明,耿晓梦.从场域重构到路径适配:走向未来的媒体融合[J].新闻大学,2024(08):1-13+117.
[25]杨雅,滕,喻国明.“熟知✅还是真✅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媒体融合变革的影响——基于复杂系统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24(11):94-104.
[26]匡文波,姜泽玮.论智能传播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38(03):115-126.
[27]郑保卫,郑权.习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发展逻辑与实现路径[J].传媒观察,2024(06):5-14.
[29]胡正㊣荣,李荃.融媒十载:中国媒体融✅合的✅行动逻辑、价值意涵与实践路向[J].传媒观察,2024(07):5-12.
[30]曾祥敏,刘思琦.媒体融合㊣十年考:传播体系、社会治理与自主知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路径[J].现代出版,2024(01):47-60.
[31]乔亮,张婷.新时代以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学习习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21(06):85-92.
[㊣32]龙小农,杨涵.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新闻爱好者,2024(㊣04):23-㊣27.
[33]盛峥.以媒体融合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研究㊣[J].传媒观察,2024(✅S1):55-58.
[34]田文兰,赵鹏,赵德忠,等.真融实改守正创㊣新: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阿克苏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01):37-40.
[35]田文兰,赵鹏,赵德忠,等.真融实改守正创新: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阿克苏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4(01):37-㊣40.
[36]蔡雨婷,罗昕.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资源整合模式:基于四县的实证研究[J].新闻记者,2024(06):22-33.
[37]高山冰.数据赋能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J].编辑之友,2024(08):20-✅✅26.
[38]漆亚林,黄一清.主流媒体与数字平台一体化发展的型构图景与突破进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3):66-77+㊣170-171.
[39]毛天婵,曾培伦.平台重塑数字新闻业?中国机构媒体的平台依赖性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08):161-168.
[40]邓又溪.县级融媒体中心何以发展平台嵌套㊣模式:基于中部地区的案例考察[J].当代传播,2024(㊣04):45-㊣50.
[41]李涵.县级媒体推动垂直融合的方法路径:以绍兴市上虞区融媒体中心拓展“媒体+”为例[J✅].当代电视,2024(✅03):109-112.
[42]㊣何天平,蒋贤成.平台时代的复调传播: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国际交往模式变革[J].新闻与写作,2024(06):36-46.
[43]王雪飞,谢建东.立足㊣区域优势,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J].新闻战线✅]崔乃文.边境地区✅国际传播特点与主流媒体地缘优势转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18):107-111.
[45]蔡雯,伊俊铭.新闻文化力:主流媒✅体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意义、情境与路径[J].中国编辑,2024(㊣05):4-9.
[46]㊣曾祥敏,翁旭东.国家叙事✅与个㊣体话语的弥合:优秀传统文化媒介化的实践逻辑和行动方法[J].新闻与写作,2024(02):14-24.
[47]史安斌,张碧思.巴黎㊣奥运会㊣的数智传播:技术创新、传播效果与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24(10):89-㊣96.
[48]㊣谌怡✅秋.主流媒体节日报道㊣策略分析:以广西日报“广西三月三”报道为例[J].传媒,2024(10):27-㊣㊣29.
顾烨烨,董丽雪.新使命、新路径与新图景:2024年中国媒体融合研究综述[J].青年记者,2025(02):21-27.